其他
张为国等:从帕乔利到正在发生中的深刻会计革命——纪念乔治·H·索特的《会计理论的“事项”法》发表50周年
一、帕乔利后的经典会计理论
1.会计的基本特征或功能是以货币量来反映企业的经营过程及其后果,或企业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是一个计量技术或过程。计量模式由计量单位与计量属性所构成:前者指会计计量所用的尺度;后者指计量对象以货币量表示的特定属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在2018年出版的修订后的概念框架〈IASB,2018〉将计量属性改称为计量基础,但我们认为称计量属性更为恰当)。
2.会计计量问题可从资产计价和利润确定两个角度去研究。利润确定可基于两种观念:资产负债表观或利润表观:前者通过期初和期末净资产的比较来确定利润,重点是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后者通过比较收入和费用来确定利润,重心是收入和费用的定时与配比。资产计价和利润确定既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从计量确定利润的需要出发,资产负债表观强调资本保全,即划清本和利的界线,本不可分配,利可供分配。利润表观涉及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配比等重要概念,最根本的内核是成本补偿。已耗成本在未得到补偿前,自然不会有可供分配的利润。成本补偿和资本保全源于同一个目标,即确定何时有利润?多少利润?但两者各有侧重。成本补偿不足,资本势难保全。而要保全资本,必定以充分补偿成本为先决条件。
4.有关资本保全的理论分三种:(1)财务资本保全理论以财务资本概念为基础,将资本视为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量,主张所保全的应是以名义货币量表示的资本。利润是除和所有者往来外期间净资产的变动数,包括通过交易实现的资产负债价格涨跌部分。(2)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理论主张所保全的是以不变购买力代表的资本,利润表反映的是本期内与业主往来外购买力的变动。个别资产负债价格上涨超出一般物价上涨水平的部分才可确认为利润,其余作为资本调整,列入所有者权益。(3)实物资本保全理论主张所要保全的资本是以货币金额或实物量表示的原有生产经营能力。
1.工业革命前,资产负债表观和受托责任观为主。从帕乔利到工业革命前,会计以资产负债表观和受托责任观为主。因为那时,经济主体(我们此处只讨论私营经济体会计,而不涉及政府会计)都采用独资或合伙的形式,规模小、业务简单,日、月、年等会计期间所获利润都可通过比较期初和期末资产负债存量来求得。
2.工业革命至20世纪60年代,利润表观和受托责任观为主。工业革命后,会计转向利润表观,同时仍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历史成本原则、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等是集中体现。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引起了大规模生产经营,也产生了股份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化巨资购买固定资产,而这些资产的生产能力又不会在一个会计期间完全消耗掉,于是就有了固定资产及其折旧会计。原材料、人工与固定资产结合的产品有可能在一个会计期间内不能完工,于是有了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概念。完工产品有可能不会马上被出售,于是有了与原材料、在产品、完工产品一起构成的存货概念。企业出售完工产品,可能采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式,也可能采取赊销形式。赊销情况下有可能收不回全部货款,于是,就产生收入实现原则。当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持有期较长且物价又在变化时,就产生了这些资产原始成本是多少,后续又应如何计量,以及如何与确认的收入相配比、确定利润的概念。在确定利润时,可能涉及部分难以归属到特定的存货或固定资产,或与当期销售收入相配比而作为期间费用在确定利润时扣减的概念。当企业制造产品或自建固定资产需经多个会计期间时,就产生了这些资产的取得成本是否应包括融资成本,或是否要将相关利息费用资本化的问题。其次,是所得税法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都遵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家的原则。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的信息,以利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而税务会计以依法纳税为目标。由于税法对收入、费用确认时间的规定可能有别于会计准则,或不同于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信息的要求,于是就产生了递延所得税会计的概念。然而,按Zeff(1973)的观点,恰巧是20世纪初前后主要西方国家企业所得税法的发展,且税法会导致真金白银的流入和流出,在工业革命后逐步形成的收入、费用、资产、负债的许多会计实务或惯例才相对刚性化,进而推动了利润表观的发展。再次,是资本市场监管的影响。工业革命后一两百年中逐步形成一系列主要基于利润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会计实务或惯例,但当时还没有严格的会计监管。20世纪20年代末,以美国为代表,主要西方国家经历严重的经济衰退(此前也经历了在资本市场上严重操纵利润和财务数据的狂潮)。衰退过后,美国在1933年制定《证券法》,在1934年制定《证券交易法》。后者授权成立美国证监会,并赋予其制定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规则(包括会计准则)并实施监管的权利。考虑到会计准则的制定技术性极强,由政府机构来制定既不及时,也会受政府预算的限制,美国证监会自成立后一直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代理给民间机构。自从有了美国证监会及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以后,财务会计、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行业都经历了虽曲折但高速的发展过程,其焦点是在资本市场上如何避免或扼制各种利润操纵行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利润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发展,重大经济业务的会计准则也在各种争论中逐步形成(Zeff, 2005a和b)。这一阶段一个重大的会计实务、准则和监管方面的争论是利润表是只反映当前经营成果,也即当期经营观;还是又要反映其他与所有者往来外的净资产的变动,也即损益满计观。在这个阶段中,各主要西方国家都经历过多次物价大幅变动或高通胀期,因此会计实务、准则和监管方面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财务报告应否以及多大程度上反映物价变动的影响,若要反映是否应纳入当期经营成果。总体而言,尽管相关争论不断,相关研究也很多,但美国坚持历史成本原则,一个例外是在一定条件下存货可用后进先出法计量,另一个例外是20世纪70年代高通胀时会计准则基于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观,要求提供按物价指数调整的补充财务信息。相反,英国及其他主要英联邦国家的会计准则乃至国际会计准则,都允许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采用体现实物资本保全理论的重估模式,生物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以公允价值为优先项。美国会计准则中都没有这些规定。
3.20世纪70年代至2008年金融危机,资产负债表观和决策有用观为主。20世纪70年代起会计实务、准则和理论转为资产负债表观和决策有用观为主。重要表现包括: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都主要基于资产负债表观;越来越多的资产负债被要求用公允价值或其他现时价值来计量,且期间计量结果之差,倾向于立即反映在利润表中;越来越多的资产被要求计提减值准备,而不被要求确认资产价值的上升;履约成本高于约定售价时,被要求预计负债,而当履约成本下降时,不被要求确认由此带来的收益。导致这种会计观念转变的主要原因包括:主要西方国家变得较少依赖制造业,而是更多地发展金融服务业;更多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投资者变得更加急功近利(即使传统的机构投资者)。这导致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地通过资产负债的单独交易而非组合使用来逐利,并依公允价值或其他现时价值的变动为业绩考核的依据。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证监会破天荒地宣布,支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尤其是与金融工具相关的资产负债。据此,美国制定或全面修订相关会计准则,提出许多公允价值或其他现时价值计量的要求。随后,美国又推动IASB的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 IASC)制定了与美国准则相同或相似的准则。伴随以上发展的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主要西方国家的会计研究开始转向定量和实证研究。这种研究相当大程度基于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包括采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以存量变动定义收益的理论。这也是为何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以及IASC制定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时都以净资产的变动来定义所有财务报表的要素。然而,为调和资产负债观和利润观,以及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矛盾,美国一方面在会计准则中抹去了非常损益项目,因为原则和规则导向并重的相关会计准则难以扼制企业借此操纵财务业绩的行为;另一方面又开始在会计准则中采用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以反映资产负债公允价值或其他现时价值变动的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公允价值变动的有效套期部分、境外经营净投资及其套期的汇总损益便是范例。IASC也紧随其后,制定了类似的准则规定。
4.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以资产负债表观为基础,更大程度兼顾利润表观,兼顾决策有用观或受托责任观。尽管西方主要国家在私有化、自由化、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下逐步取得经济(尤其是金融)霸主地位,但这些国家也一次次经历金融和经济危机,包括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2000年安然和世通等案引起的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起的更为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2000年安然等案引起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期间,会计、审计和信息披露成为众矢之的,引起一系列相关制度的重大变更,包括美国颁发《萨奥法》等。相反,2008年起主要西方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中,会计并没成为众矢之的。但在制定和采用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时,人们对以资产负债表观为基础、更大程度兼顾利润表观,以及更好地平衡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关系的诉求变得越来越强烈。突出表现包括:
(1)当IASB建议按公允价值或其他现时价值来计量某些交易或合约(如金融工具、保险合同、设定收益的养老金计划、企业合并)对资产负债的影响时,总会面临相当大的阻力。
(2)当人们接受用公允价值或其他现时价值来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时,他们可能不接受现时价值的变动马上进当期损益,因此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其他综合收益。
(3)即使准则规定可将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其他现时价值变动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相关准则也可能基于种种考虑而规定其他综合收益最终应或不应回转至损益。此外,现时价值的计量方法,包括各种输入值的采用在各准则间也不尽相同,相关争论也持续不断。
(4)因为以上原因,过去十来年新制定或修订的重大国际会计准则努力满足反映资产负债特征及业务模式影响的需要,提供了较相关和真实的信息,但这些准则越来越复杂也是不争的事实。
(5)与原概念框架中财务报告目标的诸段表述中只有一段兼及受托责任观不同,IASB去年颁布的修订后的概念框架中,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各段表述都包括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内容。在财务报表要素计量章中也明确提出既要考虑对财务状况表的影响,又要考虑对业绩报表的影响,明确提出应采用多重计量基础,并讨论了如何根据财务报告目标和质量要求,选择各种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
(6)随着经济业务、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越来越复杂,上市公司需通过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机构投资者仍不断地向准则制定和监管机构要求越来越详尽的信息;另一方面,其他利益相关者一再呼吁,信息太多了,以至难以区别重要信息与否。
(7)即使会计和财务报告变得如此复杂,越来越多的人在埋怨,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没平衡好资产负债表观和利润表观,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关系,财务报告难以真实反映评估企业(尤其新经济企业)经营业绩、长期盈利能力、企业价值等方面所需的信息。于是,我们注意到两个新的发展:一是上市公司、分析师等都在提供另类业绩指标、关键业绩指标、非准则规定指标之类信息,在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所规定的财务指标基础上,调整没有短期或永久现金后果、不受当期经营影响、不反映持续盈利能力的项目,如无形资产和商誉等的摊销或减值、未实现的资产负债现时价值变动、因股权激励计划而确认的人工费用等。二是企业、政府机构、社会信息中介都在建立各种信息系统,提供精细、多维、实时、可视的信息。两种发展都旨在使用者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风险隐患、发展前景、内在和市场价值等做出更为恰当的评估,并据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正确评价受托责任基础上的高管任免和薪酬决策(贾建军、张为国和王春红,2019)。
二、由经典会计理论转向基于事项法的会计理论
三、全球正在开始的基于“事项法”的会计革命
1.会计的核心价值走向全面商业数据服务。会计不再局限于事后的记录反映和简单的监督,而是提供事后、事中、事前三个时态,展现、分析、控制、决策与创新五个层级,覆盖企业业务与资产经营全过程的更高价值的全面数据服务,包括:账簿、报表、报告、动态显示(如经营透视图表)、即时提示等的展现级服务;比对、审核、检查、诊断和预测(如智能预算)等的分析级服务;监测、预警、监控(如流动性风险管理)等的控制级服务;运营、经营(如智能定价)、投资等决策级服务;以及产品创新(如新产品投入产出测算评估)、客户运营和资本经营等环节的创新级服务。
2.会计数据服务特性走向精细、实时、智能。一是精细。在技术换代、数据使用者需求、数字化商业环境的共同驱动下,基于索特在1966年提出的事项法和麦卡锡在1982年提出的REA(Resources〈资源〉、Events〈事件〉、Agents〈主体〉的缩写)计算机信息处理模型,和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会计云服务系统,在企业商业事项发生之时就将相关原始数据以最小颗粒度进行采集,其提供的数据服务具有颗粒度细、准确、多维、多口径的二级特性。数据维度上包括客户、生态伙伴、内部组织、产品、资产、区域、流程等众多维度,数据口径上可以基于多种规则(如会计准则、税法、监管规则等)、多计量属性(既包括按货币计量的财务属性,也包括非财务属性),也即不像过去那样只记录下仅满足单一需求的事项属性,或只记录下用货币计量汇总后的事项属性,舍弃或遗忘掉其他本来可能很有用的事项属性。在这样的信息系统中,货币计量的信息或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定期信息和实时信息等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供销和人财物信息正融合为一体。以事项的数据逻辑模型为基础,统一了数据采集功能,从而解决了满足内部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与满足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的财务会计在手工操作环境下难以整合的传统难题,实现两者“同源分流”的会计模式,实现业务和财务活动的和谐统一。二是实时。在这样的系统中,企业通过交易平台、业务系统、专业网站、手工等途径采集各种数据,经云计算按多核算目的、多主体等处理,实时核算、结算、支付,实时提供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绩效考评等多口径,报告、分析、控制、决策和创新多层级的数据服务。三是智能。包括通过运用发票、收款、对账、审核、决算、报表报送、报税等各种机器人或内置系统,实现重复性、规则性、跨系统、跨平台会计处理流程的自动化;通过数据、模型和算法实现智能审核、智能分析、智能预算、智能投顾等;还可通过人机对话、图像识别、文本分析等新的感知和交互方式,逐步取代键盘、鼠标、触屏等人机交互与信息处理方式,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革新用户体验。
3.会计部门升级为企业的商业数据服务中心。伴随会计价值向全面商业数据服务的跃升,企业会计部门也对应升级为企业的商业数据服务组织(中心或部门)。企业原来以信息技术部门主导运营的信息中心会与会计部门合并到一起,成为面向企业业务经营与管理的数据服务中心。会计部门内部的岗位设置也会出现变化,一些程序化、标准化的传统会计工作流程、环节越来越多地被流程自动化系统或机器人替代,商业数据分析师等的新岗位在创新领先的企业已经出现,除了平时提供的实时数据服务,这些企业经营会议的前序议程就是会计部门的数据分析师做企业最新经营状况展现与分析。
4.会计服务对象多元化。以前述诸点为前提,会计服务对象正发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仅就财务会计信息而言,企业可根据会计准则、税法、监管规则等为事项的原始数据贴标签、增加它们的维度,然后按时根据准则法规的要求提供多口径信息。同理,由于信息源的颗粒度足够细、维度也足够多,企业在提供会计准则为依据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同时,完全可提供其他类型的会计数据服务,以满足资产负债表观和利润观,以及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不同信息需求。鉴上,会计组织提供的数据服务不仅可以服务传统的企业外部投资者(股东)及税收征管机构,以及管理会计发展后所针对的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而且可进一步扩展到企业内部各级自驱组织和每一位员工,企业外部的价值链乃至价值网成员,包括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销售商、服务商,平台型组织中的生态成员,该类生态成员可能是法人组织也可能是个人(如今天快速壮大的社会化用工中的个人,像出行平台企业的司机、视频网站中的网红)。此外,企业还可能需要向金融监管、产业主管、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组织提供会计数据,服务于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贡献社会公益。随着会计服务对象的扩展,会计的内涵概念是否会从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学界此前已经提出的价值链会计、战略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出员工会计、社会会计,也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5.会计服务层级走向社会级。会计服务的对象层级和边界一直随着技术进步、商业和经济范式演进、企业组织形态发展和会计服务对象范围的扩展而升级与扩大。在信息技术革新浪潮下的数字经济与数字化商业新时代,企业的组织形态继之前的公司化、集团化之后,走向平台化、生态化。与此对应的会计服务层级从远古时期的个人、家庭、部落,后来的农场、工场、工厂,到近代的公司、集团,今天已经扩展到价值链、价值网(如平台型生态),从企业级走向了社会级。随着服务层级的升级,会计为经济和社会创造的价值也不断增大。6.会计教育走向跨学科化和数智化。随着上述会计革命,会计教育也正进行重大改革。最为明显的几点是:(1)大幅消减能为企业数智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平台或系统替代的计算性、程序性的技能教学和操练方面的课时。这是因为:①在按事项法建立的信息系统环境下,传统的出入库单、对账单、记账凭证等信息处理中间单据,日记账、余额表之类会计信息服务载体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②过去耗时费工的记录、计算、过账、编表、制图、分析之类正被信息系统转瞬即逝地处理完结;③往日核单、多岗位签字等内部控制和稽核制度将绝大多数为系统内置的程序所替代,仅当超出一定标准时,才需人为干预;④计划编制和预算的重点将是对过去业绩的正确评估和对未来发展的恰当预测和判断,而非信息或数据的繁复收集、整理和计算。(2)整合传统会计核心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传统意义上会计核心课程,甚至相关专业课程间的区分正变得不合时宜,这是因为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为适应商业模式的变革而根据事项法设计的会计系统已实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的同源分流。同样,由于这样的信息将是多维度的,在设计这样的系统时,必须将各种法律准则的规定考虑进去,这也意味着,财经课程和相关法规课程也应紧密结合。可考虑增加或强化的教学内容包括集团企业财务管控、智能会计、财务共享服务等。(3)教学应面向未来,更有超前性。这是因为经济社会和商业环境变化的速度远较过去为快。会计除了传统的反映和控制职能外,分析、预测、决策乃至创新的职能将更显重要,以更有利于企业的价值创造。可考虑增加或强化的教学内容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和风险管理、金融科技等。(4)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以上三方面的变化都要求增加未来会计人才在商业场景与数据及流程结构分析、应用模型与算法、应用系统配置与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增强这些方面的能力。即使他们不一定要完全替代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工作,但至少应具备与后者有效沟通,甚至共同参与相关工作的能力。可考虑增加或加强的教学内容包括设计思维与开发、大数据系统及应用、Python在财务大数据中的应用、商业模型与算法、可扩展报告语言与结构化报告等。以上教学内容有的可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也可以选修或讲座课、模拟或实地考察的方式开设。尽可能多的内容可采用师生共同直接用信息技术平台,在可视化的环境下教学,利用上市公司等的实际数据,假设各种场景下的控制与决策。教改也可采用高校与企业云服务平台企业、软件公司、业财融合等方面领先的企业合作的方式。以上会计革命的各个方面当然不会只是发生在企业会计领域,政府等社会公共组织的会计也会发生近似的革命,本文不展开赘述。
四、结束语
王满等: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展望杨雄胜:企业创新管理会计制度研究黄世忠:会计的十大悖论与改进
黄世忠: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八因八策